作者:大隊長金融
重整投資中,投資人怎么報價,才能既勝出,又不當冤大頭?
要能勝出,報價需要具有競爭力,除非只有一個投資人參加。幾方的報價交上來,評審委員會看什么呢?如果報價就是一個簡單的金額,他出10元,你出11元,基本上就是你拿下了。可是報價一般更復雜,有時復雜到說不清楚誰的報價“更高”或“更好”。比如,他出10元但一次性付款,你出11元但分三筆付款,而且付款條件更多。你說,是你的報價更高還是他的報價更高?或者說,哪個報價會被認為“更好”?再比如,對債權人清償率都一樣,債權人也都按同樣比例做了部分債轉股,他出10元,交割時就給債權人9元,交割后給公司1元做運營資金;而你出11元,交割時給債權人8元,交割后給公司3元做運營資金。哪個報價更有可能勝出?啥是評審委員會?這是由主要債權人代表、管理人代表、行業專家、政府相關部門人員等組成的一群人,他們決定了你是否能夠成為勝選的投資人。過了他們這一關,管理人才會和投資人簽署投資協議,投資人的投資方案才會寫進重整計劃草案提交債權人會議表決。評審委員會怎么做決定?各項因素的權重是多少?管理人發布的投資人招募公告可以提供一些指導,但也未必有很詳盡的標準。價高者得,一般的決定方式是評審委員會打分或者投票。大部分是打分,但是分值設定和權重安排對結果的影響也很大。比如,出價不高,但是某一項的分值特別高,也可能勝出。分值設定的安排和公布還是管理人來控制。好的管理人會提前公布,而且會給出提前量,讓你有機會好好準備。不好的管理人嘛,總能給你意外。有條件的話,這些游戲規則要打聽清楚,才能有的放矢;甚至,在收到了“五花八門”的初次報價后,管理人還可能會更新招募規則,要求二次報價,而更新的規則就多少反映了競價者的情況。驚喜之外,也可能有惶恐:難道這里有陷阱,就我傻往前沖?也不一定。在這種情況下,報價只需要考慮最低要求。你得先看一看管理人有沒有設置“門檻價”。在投資人招募階段,管理人有時會在投資人招募公告中設置最低報價要求,或要求報價不得低于企業的評估值等。你還得理解重整投資的邏輯——為什么需要“重整”?因為需要說服債權人,重整好于清算,所以先別放棄,繼續陪跑幾年。債權人在重整成功情況下得比在清算情況下得到更多的清償,否則為什么要答應重整?也就是說,清算下的債權清償率應該是重整計劃得以通過的底線。管理人往往會模擬清算狀態下的債權清償率,來幫助投資人報價,而債權清償率越高,投資人競標成功以及重整計劃獲批的可能性就越大。你可能會問,清償率到底多少才合理?這問題還真沒辦法回答,每個項目都不一樣。你得關注項目是否是一個“香餑餑”,競價方的多寡、優劣等等。此外,投資人是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,與企業的匹配程度,接手后對企業經營前景的預期,以及投資人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等等,都將影響投資人對這筆交易的評估、并最終反映在報價上。以上說的是股權投資的情況。如果是債權投資或資產投資,那么報價邏輯完全不同。債權投資是指,投資人以較低的價格收購企業債權人的債權,按照未來重整計劃或者清算受償,獲得清償差價。需要注意,重整計劃一般都會對債權(特別是普通債權)進行不同程度的折價,因此,投資人在報價時需要考慮折價受償的金額低于投資額的風險。資產投資是指,投資人通過公開拍賣(或少數情況下可通過協議)的方式而購買重整企業的資產。如果購買資產,投資人無需太關注企業的債權債務情況,而僅需聚焦于資產本身的價值和瑕疵。這兩種投資,報價沒那么復雜,也不需要跟那么多方勢力打交道。

本文的作者均來自金杜律師事務所,他們熱愛死磕復雜法律和商業問題、挑戰高難度項目并在心血來潮時向大家分享經驗。




注: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資產界立場。
題圖來自 Pexels,基于 CC0 協議
本文由“大隊長金融”投稿資產界,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,謝謝!
原標題:
投資困境企業專題七 | 投資人如何報價?